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擴大對港開放合作謀雙贏 粵港澳自貿區有望獲批
15日公布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提到將擴大對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開放合作,文件倉並就放寬投資准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等作出具體規定。專家指出,此前內地每一次經濟改革,都能與香港實現互補,達到雙贏,今次中央強調要擴大對港澳台開放合作,無疑是一利好消息,希望香港各界能盡快擺脫內耗融入新一輪改革,繼續發揮所長在制度上協助國家加速和完善改革步伐,並從中發現更多新的發展機遇。【本報記者鄭曼玲、官文清十五日電】《決定》在第七部分就「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行翔實論述,提出要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當中特別提到,將擴大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開放合作,並將放寬投資准入,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的決定,將破除現有內外資投資受限的「雙軌制」,打破現有法規體系,實現與國際法規接軌。今後沿邊地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和旅遊等方面自訂政策自由度更大,意味�向來備受推崇的香港國際性營商法規體系將有可能融入廣東政策中,港商將直接獲益。港文教醫療將進內地「香港教育、文化和醫療等優勢服務業早已有進軍廣東的想法,但因『投資壁壘』限制,一直難以進入內地基礎設施領域。」林江坦言,此次中央對金融、教育、文化和醫療等服務業領域鬆綁,一旦粵港兩地商法「併軌」後。意味�港資學校、醫院及育幼養老機構等將不再受限於南沙、前海和橫琴等自貿區範圍內,具有更廣闊的延伸腹地,進而使得港式服務業將以廣東為橋存倉堡輻射整個內地。《決定》還提出,將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堅持世界貿易體制規則,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利益匯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改革市場准入、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等管理體制,加快環境保護、投資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等新議題談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決定》還特別提到,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要切實建設好、管理好,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有消息人士透露,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申報籌備的粵港澳自貿區,有望成為繼上海自貿區之後第二個獲批的「幸運兒。」專家籲港盡快擺脫內耗「粵港澳自貿區絕對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自由貿易示範點,還應承擔�對『一國兩制』體系的融合和創新重任,在探索『港澳制度升級版』的同時積累可複製經驗。」廣東社科院區域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認為,《決定》賦予沿邊省市更多的經濟開放自主權,今後邊境省市將可直接打開大門,部分或全部效仿現有自貿區的免稅政策,意味香港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試點優勢弱化甚至消失。丁力表示,《決定》對港澳地區而言既是挑戰也有優勢,香港應有危機意識,盡快擺脫內耗,擺正定位的同時思考如何在新一輪改革中受益。粵港澳三地可在自貿區中,吸納港澳地區的國際性等優勢要素,並探討彌補香港貧富差距過大的解決方式,並在粵港澳甚至內地全面鋪開,令港澳和內地均能從中受惠。據悉,時至今日,香港仍然是內地引進外資的主要橋樑。截至今年9月底,內地累計實際使用港資6500億美元,佔內地累計境外投資總額的47%。而在金融服務方面,香港是內地企業的主要融資平台,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753家內地企業在港交所上市,累計集資金額逾3.5萬億港元。而香港在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上有「先行者」的優勢,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儲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