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社論》支持自由經濟示範區金融鬆綁

1940年代希特勒國家社會主義與史達林共產主義專制集權思想攀至頂峰,mini storage計畫經濟大行其道,加上1930年代大蕭條陰影依然籠罩,西方國家呼籲政府管制經濟的聲浪甚囂塵上,主張市場經濟的海耶克卻力排眾議,說了一句深刻影響後半20世紀人類思想的名言:「若西方貿然朝向計畫經濟前行,等於步上奴役之路」堅決主張自由主義和市場經濟。 在海耶克的理論中,政府地位無足輕重,頂多是一個旁觀者。然而,在現代國際經濟體系中,每一國家都面對極為複雜的金融網路,任何金融上的小波動,都有可能引發滾雪球般的效果,進而影響實體經濟。這就給經濟學家製造了一個難題,政府究竟是旁觀者,還是參與者?如果要參與,權限有多大?透過怎樣的機制?最重要的是,要如何避免「參與者本身變成問題的來源」? 身為WTO、APEC等國際組織的成員,台灣是高度的自由經濟體。美國傳統基金會公布「2013年經濟自由度指數」顯示,台灣在世界177個國家中排名第20,得分連續4年上升,在亞太41個國家中為第5,僅次於香港、新加坡、澳洲、紐西蘭。 弔詭的是,台灣經濟自由度名列前茅,但金融業發展的排名卻在全球吊車尾。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2012年金融發展報告」,在世界金融中心的排名中,香港高居第一,連對金融管制甚嚴的大陸都排23,台灣竟未入榜。這份報告還點出一個重要的觀點:不論已發展或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僵化「不利經濟復甦與發展」。 一國金融業發達與否,與其資金能否自由進出息息相關,香港被稱為「自由經濟的堡壘」,係因長期實行簡單稅制及無外匯管制政策,各種外幣可以隨時兌換調動,資金進出無限制。人流、物流、金流暢行無阻,讓香港成為亞洲最興旺的貿易港。 反觀經濟高度自由的台灣,對資金進出和金融產品的發展卻限制重重,人為干預斧痕鑿鑿。譬如,資金匯入台灣,必須向央行申報,長期以來金融商品在金管會保守政策管制下,多樣性遠遠不及鄰近國家。 台灣是淺碟型經濟體,必須保持匯率穩定,避免遭外資熱錢狙迷你倉,適度防衛確有必要,過度防衛卻會自傷。 金管會最近一改保守政策,力主在自經區開放「與台灣利率、匯率、新台幣計價商品連結」的金融商品,卻出現和央行意見分歧現象。央行反對的理由始終如一,擔心影響新台幣匯率波動,央行態度強硬,絕不妥協。可是,金融商品若不得與新台幣利率、匯率連結,境外的生意又不是香港和新加坡的對手,台灣金融業還有什麼競爭利基? 台灣金融業的鬆綁,要在國家整體經濟發展計畫之下規畫,要配合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脈絡,應該是「狗搖尾巴」絕不會是「尾巴搖狗」;匯率穩定非常重要,但央行的權責不是只有穩定匯率,若央行以匯率穩定為唯一職責,即使阻礙金融業發展也在所不惜,那就違背設置央行的宗旨。 長年以來,央行慣性把外資視為炒匯熱錢,對資金緊迫盯人,金管會對金融商品的開放與管制的鬆綁也保守至極,干預管制無所不在,導致台灣近10年金融業發展幾乎一潭死水。近12年來,台灣金融產值占GDP比率節節下滑,2012年占GDP比率降至6.5%,遠不及香港、新加坡甚至韓國。大陸近年金融管制逐漸開放,市場充滿機會,造成台灣金融人才大量流向大陸現象,台灣金融業面臨人財兩失窘境。 台灣經濟發展陷入困頓,服務業附加價值低,與金融業萎縮絕對有關。統計顯示,台灣銀行業平均薪資水準是工業或其他服務業的2倍,但近年台灣金融業發展遲滯,人才被大陸、香港和新加坡大舉挖角,平均薪資較高的部門就業人口快速流失,國內平均薪資自然無法提升。 宏達電、宏�經營上的警訊,凸顯了台灣資通訊產業陷入瓶頸,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一大引擎正在失速,亟需金融服務業成為新的成長引擎,進而平衡台灣的經濟結構。 我們期盼藉由金融業納入自經區後的法規鬆綁,能吸引更多的外資來台,幫助淺碟型市場的台灣增加其廣度與深度。事實上,當一個市場有足夠的參與者,彼此才能相互牽制,助市場加速達成均衡,避免投機套利的發生。現階段,央行要以為金融業創造利基、營造更好的經營環境,幫助台灣經濟結構加速轉型為首要目標。文件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