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市民有病上網問症多 答案真假難辨 醫生籲勿輕信
港大一項調查發現,mini storage近五成受訪有上網習慣的港人減少求診,轉為自行「上網問症」。有家庭醫生指,網上資訊並非全部真確,呼籲市民不應盲目相信及轉載網上資料。 採訪:靜態組網上資訊發達,健康、醫療更是常見的搜尋字眼,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上月16至23日,進行了一項有關香港人上網問症自醫的調查,用電話訪問超過500名25歲至60歲市民。結果發現,有上網習慣的受訪者當中,57%曾於過去12個月於網上瀏覽有關保健知識文章,平均瀏覽11篇,當中17%人更曾瀏覽31篇或以上。47%的人會在網上尋找疾病的資料,最多人尋找的分別為各類痛症(27%)、長期病患如高血壓、糖尿病等(20%)及皮膚問題(20%)。逾半信網上醫療資訊同時,調查反映港人普遍相信網上的醫療資訊:五成四有上網習慣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從搜尋器或社交網站找到的保健資訊可信,當中最多人相信自己在網上搜尋器上尋找的資料(33%)、其次是知名人士的偏方或博客(25%)。同時,有32%儲存關受訪者認為於facebook被「讚好(Like)」或分享的保健資訊,便是屬於可信的醫療資訊。調查又發現,最多網民關注的病症,包括頭痛、胃痛、關節痛、高血壓、糖尿病和皮膚問題。而網上一些常見的醫療誤解,包括食菇可以抗癌,多吃香蕉可以通便,蘋果汁加橄欖油和檸檬汁可以排膽石等。長期病患者更須注意除「自醫」,港人更喜歡分享自己從不同渠道獲得的醫療資訊,16%有上網習慣的受訪者表示會在網上分享醫療保健的知識。而16%有關受訪者曾因為網上的醫療資訊,而懷疑自己有病,最終發現是虛驚一場,當中有5%人更曾懷疑自己患有癌症。家庭醫生張永德指出,網上資訊有真有假,呼籲市民切勿亂試,特別是長期病患者,更加需要注意,假如錯過醫療的黃金時間,後果可以非常嚴重,呼籲市民小心選擇網上資料。他建議市民可瀏覽醫管局、衛生署以及美國醫學雜誌的醫學究等較可靠的網頁,同時要留意有否專業醫護人員核實,最理想是徵詢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對症下藥。逢星期一至六刊出迷你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