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理性認識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發展的影響與挑戰———“互聯網金融研討會”綜述
記者"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二屆二次全體會議暨互聯網金融研討會"日前在蘇州召開。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出席會議並致辭,迷你倉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主持研討會,來自阿里巴巴、宜信等主要網絡金融機構代表與44家銀行業協會成員單位代表就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對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的影響進行了討論。與會人士普遍認為,互聯網支付領域業務已經對銀行構成了挑戰,但基於金融的本質屬性,銀行等金融機構仍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流;互聯網作為一種金融溢出,在彌補現有金融體系不足和滿足大�金融需求的同時,要加強監管,注重風險控制。宜信公司總裁助理劉大偉認為,互聯網金融過去主要服務于工薪階層以及小微企業主,他們自身的資產相對比較弱,收入能力比較小,所以從傳統機構信用貸款的方式很難獲得資金支持,而通過P2P的模式可以幫助他們獲得一些小額信貸資金支持,還有配套小額保險、小額支付、存款保險等相關業務,甚至提供理財產品。中國P2P行業目前有500多家公司,業務規模接近1800億元。很多機構在以不同的方式發展,行業發展處於早期,整體較粗放,P2P跑路的情況多有發生。因此需要出台相關制度引導行業發展,包括制定行業規範和管理辦法。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助理孫傑認為,作為一種工具或渠道,互聯網的核心是網,是網狀結構的網絡,特點是去重心化,思想是平等的。互,即互補、互動,將認識與不認識的人放到一起,滿足人最原始的交流需要。聯,即互聯、開放,這與他人合作,這就涉及跨行業跨地區營銷。跨行業營銷將 跨界結合起來,比如現在的支付寶,將金融燒起來,這個就是互動互聯。盡管阿里巴巴、支付寶的客戶群與銀行的有重疊,但是支付寶、阿里服務的是線上,銀行服務的是線下,不存在互聯網金融和銀行業務你死我活的情況。今後互聯網醫療、教育等其他民生事業業務都會發展起來。仁和智本資管集團合伙人陳宇認為,互聯網金融正在顛覆並優化銀行業的業態,其對金融業的影響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互聯網對金融業產生了衝擊,也對傳統金融業起到了優化和升級作用。技術平台的不斷優化產生了金融業務機會,但是以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傳統金融業不會形成正面衝擊與競爭,因為客戶圈和客戶群不同。至於第二個層面,互聯網改變不了金融的本質屬性,無法顛覆金融核心的交易屬性。只有管制的取消和利率市場化才會對銀行業產生本質性的衝擊。目前,互聯網金融的業務範圍和業務監管較難界定,風險點在於網絡交易中不確定性的擴大以及監管難。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處長胡婕認為,防範網絡金融風險,強化功能監管十分必要。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參與主體的不斷增多,業務風險在不斷積聚,比如支付領域,各種支付轉移的信息為洗錢提供了便利的通道;融資領域、理財領域都存在風險。國內對商業銀行的監管體系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對網絡金融存在一定的空白,這就導致網絡風險的聚集,不利於網絡的發展也影響整個金融的穩定。從國際監管的經驗看,美國的支付機構沒有取得牌照不能進行投資,歐盟的支付機構如果要從事金融業務應取得相應的牌照,並接受和銀行一樣的監管。我們在金融發展的基礎上應儘快構建網絡監管體系然後強化功能監管,從而給網絡金融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序的競爭環境,實現既守住風險底線又鼓勵行業創新的目的。浦發銀行戰略發展研究部總經理李麟提出,中國金融市場潛在的業務空間非常巨大,大家要特色經營、跨界思考。商業銀行應充分思考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獲客方式。以前是單一的獲客,現在要通過社交網絡建立新的獲客方式。二是實體和虛擬的融合構建。不是所有的人都習慣上網,不是所有人相信互聯網的信譽,需要實體和互聯網的結合。在這一跨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特別需要強調互聯網金融的行為規範,信用平台必須有監管。中國光大銀行戰略管理部總經理夏令武認為,金融的產生源於互相借貸、資金融通的需求。金融在逐步演化的過程中深度和廣度不斷發生變化。金融體制的變化其實是中介的作用在發生變化,中介的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包括金融屬性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這是一種基本的思路。我們應以歡迎、包容的心態面對新的競爭。新的競爭形式和競爭機構的出現彌補了傳統金融的不足,也推動了傳統金融的發展。現在的金融服務滿足不了社會需求,所以才導致了金融溢出,要反思目前對傳統企業的監管方式是不是有效,在對金融服務供給的溢出不能監管的情況下對金融服務體系是不是應該監管?比如說資本金的監管,在互聯網的形式管不管用?這些問題 將引出新的監管體及新的監管體制。平安銀行戰略規劃部總經理助理趙錚認為,互聯網對銀行業的影響並不是顛覆性的。互聯網對有些行業是顛覆性的,比如唱片業,目前已經基本消失。但是銀行業是經營貨幣風險的機構,銀行業最早的產生是基於借貸和支付的需求,這種需求會一直存在的。隨著經濟的增長,個人財富管理需要也在增長,除了最本質的支付結算、融資等,銀行的專業信貸和財富管理業務也是有優勢的。盡管直接融資也在發展,互聯網對傳統行業有衝擊,但銀行的本質———經營貨幣的屬性不會改變。中國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副總經理田學思提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文件倉一種必然,它滿足了市場需求,增加了整個社會福利。互聯網企業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和產品、客戶是誰,價值增值是什麼,核心競爭力在於什麼。同時,監管非常重要。出現互聯網金融這個新生的業態,離不開監管取向。要防範風險。因為涉及客戶的信息,誰是責任的承擔者要分清楚。銀行做自己的業務,互聯網根據客戶的需求做業務,大趨勢是融合的狀態。中信銀行資產負債部總經理皇甫文忠認為,金融互聯網化與互聯網金融化是兩個方向,金融機構的優勢在於龐大的客戶資源、風險管理水平。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在於創新和信息技術。未來互聯網企業有激烈的競爭,因為有大量的合作與分工,在融合共生領域有利於網絡銀行長期發展。同時,互聯網金融會在支付渠道、理財渠道等方面對商業銀行帶來衝擊,要學習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運作邏輯。建設銀行研究部總經理吳建杭認為,互聯網金融實質上揭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 的問題,揭示了銀行業產品供應不足,反映了中國金融服務和銀行改革的發展。銀行應進一步細分客戶,細化服務,進一步梳理和完善流程,結合現有的資本管理以及國際互聯網操作基礎做一些創新。與此同時,對於目前國際互聯網技術的新標準、新技術,和傳統銀行電子化的標準、技術怎麼對接,也需要考慮。銀行應該對應 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和雲計算的問題做一些思考。北京農商銀行董事會辦公室總經理康守松認為,金融的本質是實現儲蓄到投資的轉換,金融的主流屬性仍然是金融業的主導。金融的基本特徵是信用,無論是第三方支付或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主要業務基本上是做支付或小額短融。未來金融的發展將會導致銀行內部的巨大分化,利率市場化加上互聯網金融形成的馬太效應,強者更強,一批中小銀行金融機構可能會倒閉。所以中小銀行業要通過互聯網金融實現特色化、專業化經營,實現可持續發展。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提出,互聯網並不能有效覆蓋所有業務。國外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互聯網發展了20年左右,從美國的情況看,到現在為止並沒有出現成為銀行業大佬的互聯網企業。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它是一個新生事物,各方面的條件得天獨厚,同時發展迅速,對銀行業的挑戰非常大,但是為什麼沒有形成比較大的商業銀行?要分析它的業務模式和當前金融需求發展之間的差異。互聯網並不是萬能的,並非任何業務都能有效覆蓋,都能暢通無阻地解決實際需求。毫無疑問,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空間是非常大的,隨著使用網絡的人越來越多,它的客戶群體就會越來越大。這塊市場份額的蛋糕有巨大的增量,也有從銀行業那邊挖過來的客戶,從這一點判斷它未來的發展空間一定會非常大,除非出台比較嚴厲的監管政策限制了它的發展。源於金融結構的問題,銀行業對小微金融的服務不夠,而互聯網金融恰恰能提供這塊業務,彌補現有金融體系的不足,因此從監管上還是採取了比較寬容的態度。但是如果它不按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網絡金融體系不加以規範,時間一長這種網絡融資業務模式甚至整個網絡信用體系一定會出問題。連平認為,國外的互聯網金融在銀行業的發展至今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迅速。這與金融本質有關,金融本質是信用,信用是有風險的,信用是多樣化的;在某些方面需要透明,但是另一些方面需要私密。就網絡金融的特點看,開放、互惠、平等,更適合零售業務,但至於對公、私人銀行業務,它的不足就顯現了。這就是網絡客戶群體目前較多的限于小微企業、個體以及個體層次大多處在中低階層的原因。未來網絡監管規範肯定會有較大的空間。事實上,金融互聯網化將是個趨勢,其至少包括銀行業自身更多地依靠網絡開展業務和互聯網企業開展金融業務兩方面。反過來,互聯網卻難以金融化,因為作為一種先進技術手段,它不可能只做金融。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提出了自己對於互聯網金融的四方面思考。第一,互聯網金融是金融與互聯網相互包容的產物。我提出叫做"轉基因金融",是互聯網基因跟金融基因的結合、包容才構成互聯網金融。就是既要有互聯網基因也要有金融基因,它的主題是金融。第二,不能把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割裂開。英語里有"互聯網金融",但是"金融互聯網"這個詞是沒有的。我不讚成創造一個金融互聯網的詞匯來否定金融業做的互聯網金融,恰恰相反,在金融互聯網里分為金融系與非金融系。以銀行業來說,2012年銀行業的網上銀行交易規模達到了876.10萬億元,用戶6億元多;手機銀行交易規模3.66萬億元,用戶是3億多,而且是10 0%以上的增長,你能說"網絡銀行"不是"網絡金融"?能說"手機銀行"不是"網絡金融"嗎?同時,我也不贊同銀行業忽略互聯網對傳統金融的革命性挑戰與機遇,它是挑戰也是機遇,這是不可忽略的。第三,不贊同把互聯網金融說得無所不能。誇大其詞會出問題,而且已經有這方面的苗頭。第四,我認為既然做金融就一定要遵守金融規律,要吸納金融基因。金融最重要的基因就是風險管控。金融不同于財政即其資金是循環使用的。怎樣才能循環?靠風險管控確保其安全性。互聯網擁抱金融,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風險管控,就是安全性。楊再平強調,互聯網金融應注重三個結合:一是虛擬網絡和實體網絡結合;二是線上跟線下結合;三是快捷便利與安全穩健結合。三個結合才能夠真正造就一個有活力、可持續、造福社會大�的互聯網金融。存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