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曹慧泉:“最希望公平競爭的環境”

王潔 況娟華菱集團董事長 曹慧泉 "堅持當前的方向,self storage堅持壓縮過剩產能、淘汰落後,把環保、能源、資源門檻提高了,嚴格執法,創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這就是我最希望的。""公平競爭"的呼聲,似在多數語境下與民營企業"綁定"在一起。但事實上,國有企業也有著同樣的吁求。12月25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湖南華菱鋼鐵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華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000932.SZ)董事長、總經理曹慧泉表示,鋼鐵行業仍處盈利周期的底部,面對壓縮過剩產能、淘汰落後、加強環保等壓力,"嚴格執法,創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期望公平競爭《21世紀》:鋼鐵業經歷了"躺著賺錢"到盈利微薄的巨大落差,全行業持續微利已成共識,你如何判斷明年的形勢?曹慧泉:鋼鐵行業是周期性行業,盈利跟周期有關係。目前來看,周期並沒有向上的趨勢。我覺得明年還會很艱難,很難有根本性的改變。因為我們的產業鏈上,上游行業和鋼鐵行業之間的供求關係、利益分配格局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定價權應該說還在上游手中。而我們跟下游產業之間,由於我們自身產業的過剩,定價權應該也還是在下游。所以整體來講,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這個問題沒解決之前,作為一個過剩的生產環節,就很難獲得較高的利潤。但對企業自身而言,經過前兩年的考驗,鋼企的內部管理確實有了質的變化。前面一個浪頭打過來,有一部分人剛開始被打懵了,現在大多數都已醒過神來自救。所以企業的業績表現,明年一定還會繼續改善。《21世紀》:那對企業或者行業來說,還有"新機會"可言嗎?曹慧泉:我們最希望這個行業里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這個期望不一定能馬上變成現實,但是我覺得本屆政府高度重視結構調整和產能過剩的問題,這對行業里比較好的這些企業,是一個機會。可能民營企業會認為,國企享受了資金成本的優惠。但客觀而言,國企與民企,特別是地方上利潤大的民企,二者間資金成本的差異是有限的。但在人工、稅收、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成本,差距則是巨大的。這個成本差距我覺得超過了15%,也就是每噸鋼在300到400元錢這樣一個水平,這也許就會構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鋼鐵行業的重組、並購和淘汰,整合度大幅提升,這是必然會出現的趨勢,這也是中國過去30多年發展過程中在多個行業所發生的現象。在這個趨勢里,我沒有別的建議,還是希望公平競爭,政府把政府該做的事情做好,讓企業有一個正確的預期,然後企業去做企業該做的事情。《21世紀》:我國環境問題凸顯,鋼鐵也被冠以"汙染"大戶的稱號。整頓當前,鋼鐵業更該擔心政策落實不力,還是擔心出現矯枉過正?曹慧泉:很多時候是落實不力。第一,矯枉過正本身是必須的,沒有"過正",就不可能"矯枉"。第二,講市場、講結構調整、講淘汰落後,講了多少年,落實得怎麼樣?所以我不擔心矯枉過正,我只擔心它落實不到位。現在剛剛開始,卻已經有不同聲音出現了。其實這不存在針對國有還是民營,誰汙染,都一視同仁。堅持當前的方向,堅持壓縮過剩產能、淘汰落後,把環保、能源、資源門檻提高了,嚴格執法,創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迷利倉,這就是我最希望的。鋼鐵行業應該爭取走出來,率先成為重化工業消除過剩產能、實現結構調整的榜樣。只有夕陽的行業,沒有夕陽的企業《21世紀》:今年,華菱給管理層下達目標包括實現挖潛創效72.35億元、降低運營資金37.34億元,明年還會繼續"節衣縮食"嗎?曹慧泉:這是必然的。開源要做,但是不該花的錢,一分都不能花。什麼時候養成浪費的習慣,就會從這個地方開始走下坡路。華菱還有很大的空間,但跟行業裡面最優秀的企業去比較的話,那努力永遠不會嫌少。即使你做到最優,後面還有一大批追趕者時,無論是技術還是其它層面你仍需改進。這從哲學上來講是永無止境的。《21世紀》:能否介紹一下華菱集團"1+5"轉型發展新戰略的出爐背景?曹慧泉:"1"是鋼鐵,主業離不開;"5"包括資源開發、鋼鐵深加工、金融產業、物流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一些事,我們原來沒有作為重點發展,比如節能環保、物流等,都需要專業化的運作,從原來所謂的輔業,到現在作為產業去發展,本身定位上就是很大的區別。剛開始肯定是相關多元化,但這最終考驗的其實是我們的體制、機制及資源,是否允許去做多元化的發展,這是我們要判斷的。《21世紀》:行業式微,你如何為企業留住人,留住資本?曹慧泉:30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最先市場化的輕工、日化包括後面的家電、個人電腦等行業,經歷了初始的蓬勃發展,然後變成過度競爭、市場經濟效益的常態,然後就是過剩、整合。每個行業里都一定會有優秀的企業,要留住人才,本質上在於你的理念和經營企業的方式,是否一直在追求做到傑出。中國鋼鐵行業無比龐大,但我認為只有夕陽的行業,沒有夕陽的企業,而且就算是這樣的行業,對華菱集團而言,即使鋼鐵主業的比值在我們的經營中下降,但是作為一個大企業,永遠不可能只有一條路可走,否則就不是一個優秀的企業。一定要看到大勢的變化,鋼鐵行業整體上競爭激烈,其利潤下降是必然的,但這也是我們調整思路為進入新行業做好儲備的動力。《21世紀》:國企改革的關鍵詞包括主動求變。從管理者角度,你認為推動企業改變的動力何在?曹慧泉:企業改變的動力其實只有兩個,一是市場,市場競爭、市場壓力。但這些壓力往往是一線職工所不能直接感受到的,因而第二個動力就來自于管理層的敏銳和遠見。市場的壓力其實永遠存在,比爾·蓋茨說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這是他對市場壓力的一個積極的表現。對於鋼鐵企業來講,管理層對市場變化是不是感受得到?有沒有能力承擔並面對挑戰?以及,在意識到壓力後能否找到合適的途徑向內部傳遞都對應對市場至關重要。這個合適的途徑,在我們華菱內部,我把它叫做三項制度改革,就是"幹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多能少"。幹部能上能下,同樣的崗位,你做得更好那就在崗,別人做得更好那就讓位;人員能進能出,在國企裡面是最難做到,也是大多數管理者習慣逃避的問題,但不能淘汰那些破壞規矩、損害企業價值的人,你所有的激勵機制也就失效了;收入能多能少,就是你為企業創造的效益和價值,要給予與之相稱的收益,要體現公平。這套體系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實踐起來是非常有難度的。(編輯 楊顥)迷你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