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8·16”事件暴露股市四大制度漏洞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 尹中立光大證券"8·16"事件出現後,儲存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該事件雖然是一起隨機事件,但它的出現及之後引起的一系列反應,至少暴露了我國的證券市場以下四個制度性缺陷。第一,證券交易所的預警機制不全。近年全球股市不斷出現報錯盤事件,各交易所因此進行了交易機制上的修改,設置了防控機制。如港交所對報價畸高或超低、數量過大的報價,交易系統都自動警示,要求交易員複核。8月16日光大證券一次下單超過200億資金,該數量已經遠遠超出了一隻ETF基金正常的日交易數量,本屬於異常交易,但交易所並無反饋意見,讓其直接進場交易。這反映出我國證券交易所對異常交易並無充分防範措施,應該及時進行修補。第二,暴露我國證券市場里股票的結構不合理。光大證券的70億資金讓22萬億市值的股票市場瞬間上漲超過5%,可見股票指數是十分容易操縱的。這樣的缺陷被投機者利用,可以在股指期貨上獲取暴利。從市場運行的實際情況看,8月16日上午11點03分-05分左右,招商銀行、工商銀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指標股同時被推高到漲停板價格,每只股票的交易量都在一億元左右,50指標股在這幾分鐘之內成交了20多億元。因此,用數十億資金就足以操縱我國的股票市場指數。光大證券的"烏龍指"恰好發生在股指期貨結算日,其中的緣由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之所以如此,在於我國股票市場里權重最大的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都有一個通病——真正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例很小。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股票的大股東都是國有資本。這些控制在政府手里的股票是不會流通的,因此實際在市場流通的股票不及A股總股本的10%,但這些股票在綜合指數里的權重都是按照其A股總股本計算的。以工商銀行為例,該公司的總股本為3340億股,A股為2509億股,在滬深300指數計算里,它的權重是按照2509億股計算的,占權重的比例約為13%,但該公司的實際流通A股只有149億股。因此,工商銀行的實際流通市值並不大,但對應的權重很大,用少量的資金就可以控制工商銀行的漲跌,從而控制股指期貨的漲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股票結構,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因素。從客觀的角度看,這是歷史造成的。因為A股市場的融資能力一直不及香港市場,這些超大公司的融資一直是以香港為主要渠道,A股融資只是一個配角。但不排除主觀的刻意安排,製造一批可以容易控制漲跌的股票市場結構,從而控制市場的波動。如何完善這樣的不合理股票結構?一種辦法是修改不合理的指數計算方法,將實際上不流通的部分剔出指數的計算範圍,這樣就使指數期貨的標的更科學。在滬深300指數的計算上的確考慮到了該因素,但綜合指數的計算就沒有考慮該因素,但綜合指數對投資者的影響遠大於滬深300指數,投資者都是根據綜合指數來進行投資決策的。例如,8月16日上午,上海綜合指數最大上漲幅度是6%,約120個點,當天交割的指數合約最大漲幅為5.5%,約100個點,二者十分接近。無疑,是綜合指數影響到滬深300指數。應該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把那些不可能流通的股份剔除出綜合指數。第二種方法是讓這些公司在A股增發融資,逐步修正這樣的不合理股票結構。第二種辦法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相比而言,第一種方法簡單易行。第三迷你倉沙田市場監管存在漏洞。由於股票市場存在上述結構性缺陷,因此,人為操縱股市的現象經常出現,但監管部門的行動往往滯後,甚至不行動。例如,今年6月28日的股票市場尾盤出現明顯異動。下午2點23分,上海綜合指數為1947點,比上個交易日微跌3個點。2分鐘後工商銀行股票買盤出現巨額大單,該買單一直在2億股左右,報價從3.87元一直推高到4.03元,至收市時仍然有2億股買單掛著,而該交易日工商銀行一天的交易量只有1.6億股。與工商銀行股票異動如出一轍的還有中國石油的股票。這兩只股票的買單需要資金超過30億元,而當天工商銀行和中國石油的股票交易額之和只有9億多元。顯然,這兩只股票的異動應該屬同一個機構或個人所為。掛出巨額買單並不是為了買入股票,其行為的目的在於推高股價。而且,該行為持續出現了很多次,有市場人士甚至戲稱之為"暴力哥"。諸多的疑問由此產生:究竟是誰在買?動機何在?該行為是否違法?假如該行為沒有違規的話,那麼光大證券的行為也應該視為合規?區別只在於動用資金的規模,並無本質上的不同。第四,對股票市場"國家隊"的行為缺少制度約束。8月16日,當股價出現暴漲,投資者下意識地認為政府又要干預股市了,於是紛紛跟進。從交易量看,8月16日上海交易所的成交量比前一個交易日增加了50%,有數百億資金跟風買進。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這些投資者的行為"非理性",這是多年形成的條件反射。市場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連鎖反應,根本原因在於少數有政府背景的大型機構(如匯金、社保等)經常性的干預股市。從監管的角度看,缺少約束這些"國家隊"行為的規則。我國股票市場的實際情況是國有資本在股票市場占主導地位,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投資機構都是國有直接控股或國有資本間接控制。監管者及行政權力很容易介入到股票市場中去,在融資融券及股指期貨的放大下,會助長畸形的股價形成機制,加大少數人利用權利從股票市場尋租的力度,不利於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列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四大國有控股的商業銀行上市之後,占滬深300指數的權重應該超過40%,而這四家公司的大股東都是匯金公司。匯金的一舉一動將直接影響到市場的波動,而通過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可以將這種波動放大。更重要的是,還有一批證券公司是匯金控股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匯金完全可以控制股指期貨的方向。全國社保理事會是市場上的另外一個"國家隊"機構。去年底,該機構增持了400余億元股票,增持的主要對象是銀行股。一時間把所有銀行股炒得風生水起,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的股價都上漲近100%,指數在2個月裡大漲500點,漲幅達25%。但隨後,股價又回落到起點,很多跟風的投資慘遭套牢。不禁讓人想起了十幾年前的國債期貨事件,當初如果沒有財政部的背景,中經開會和萬國證券在國債期貨市場開戰嗎?很多人只看到導致"327國債事件"的表面原因(例如保證金比例太低等),本質的原因是權力介入市場的問題,是政府角色越位的問題。1995年國債期貨事件盡管已經過去十多年,但導致這個悲劇的制度和市場缺陷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實施融資融券制度和股指期貨交易,無異于給這些權力再加上一個杠杆,讓機制上的缺陷進一步放大。要防止"327國債期貨事件"悲劇重演,一定要將政府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里,對"國家隊"的行為制定嚴格的規則。迷你倉價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